乐天堂fun95-中国篮球教父李昕痛心疾首,人才济济却失内核修炼,复兴之路在何方?

admin 国际联赛 2025-08-20 39 0

北京初冬的乐天堂fun95寒意渐浓,而在中国篮球协会训练基地里,一场U22青年队的对抗赛正激烈进行,场边,一位目光如炬的中年女性专注地记录着每个技术细节,她就是李昕——中国篮球名宿、前国家队主力后卫,如今已成为青年队教练团队中的重要一员。

“我们有很多好苗子,真的很多。”训练结束后,李昕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却带着一丝忧虑,“但这些年我们过于追求表象的成绩,忽略了最核心的内核修炼。”

人才济济:外表繁荣下的隐忧

中国篮球从来不缺少天赋,从姚明、王治郅到易建联,再到如今涌现的众多新星,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一直备受认可,根据中国篮协最新统计数据,目前国内职业篮球注册运动员已超过2万人,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的参与人数更是突破百万大关。

“我们的选材面越来越广,训练条件比我们那个时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。”李昕回忆道,“我1985年进入国家队时,训练馆没有空调,地板凹凸不平,现在每个省都有达到国际标准的训练基地。”

中国篮球教父李昕痛心疾首,人才济济却失内核修炼,复兴之路在何方?

硬件条件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成绩突破,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起伏不定,甚至在某些阶段出现了明显滑坡,2023年男篮世界杯上,中国队再次无缘直通奥运会,引发国内篮球界的深刻反思。

“问题不在于没有人才,而在于我们如何培养人才。”李昕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我们教会了年轻人如何投篮、如何传球,但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,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。”

迷失的内核:被忽略的精神修炼

什么是篮球的“内核”?面对这个问题,李昕沉思片刻。

“内核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,但却决定一个球员能走多远的东西,它包括篮球智商、比赛阅读能力、意志品质、团队意识,还有对胜利的渴望。”她解释道,“这些不是通过简单的技战术训练就能获得的,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培养。”

李昕以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一次经历为例,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,中国男篮与一支欧洲强队进行热身赛,在领先15分的情况下最终被逆转。

“赛后,蒋兴权指导没有批评我们的技术动作,而是花了两个小时分析我们在领先后心态的变化,他指出,我们不是输在技术上,而是输在不会打领先球,缺乏控制比赛节奏的智慧。”李昕说,“那种对比赛深层次的理解,才是真正的内核。”

这种全方位的培养在中国篮球青训中正在减少。“我们太急于出成绩了。”李昕感叹道,“青少年队伍为了赢球,过度依赖身体发育早的孩子,让他们一味强打内线,忽略了全面技术的培养,等这些孩子到了成年队,身体优势不再,技术短板就暴露无遗。”

体系之殇:人才培养的短视行为

中国篮球的问题不仅在于训练方法,更在于整个培养体系。

“从学校到体校,再到职业队,每个环节都在追求短期成绩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省级队教练表示,“青少年比赛排名决定教练员的绩效考核,这导致大家只关心赢球,不关心球员的长期发展。”

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问题:年轻球员基本技术不扎实,战术理解能力有限,心理素质薄弱,更严重的是,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和专注度在日益商业化的环境中逐渐消磨。

“现在有些年轻球员更关心自己的社交媒体粉丝数,而不是投篮命中率。”李昕无奈地表示,“这不是他们的错,是整个环境导向的问题。”

中国篮协去年发布的《中国篮球中长期发展规划》中已经提到了这些问题,承认“青训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,重视身体训练轻视技术打磨,重视战术演练轻视智力开发,重视比赛成绩轻视成长过程”。

重建内核:从教练培养开始

要重建中国篮球的内核,首先需要从教练员培养着手。

“一个自己都没有内核的教练,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内核的球员?”李昕反问道,“我们现在很多基层教练本身就是那个急功近利体系的产物,他们如何能跳出这个循环?”

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拥有B级及以上证书的篮球教练不足5000人,而日本同样级别的教练超过15000人,美国更是达到10万人以上,不仅数量不足,质量也参差不齐。

“教练员培训必须放在首位。”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研室教授张斌表示,“我们需要让教练们理解,篮球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传授,更是人格塑造。”

近年来,中国篮协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,开始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,2022年,篮协推出了“灯塔计划”,选派优秀年轻教练赴欧洲学习,邀请塞尔维亚、立陶宛等篮球强国的教练来华授课。

文化重塑:从学校篮球抓起

重建中国篮球的内核,还需要从篮球文化入手,而学校是最好的起点。

“在美国,篮球是一种文化,不仅仅是一项运动。”曾长期在美国执教的教练王非表示,“孩子们从小就在那种环境中耳濡目染,不仅学习技术,更理解篮球的精神和智慧。”

相比之下,中国的学校篮球更多是“挂名式”开展——有队伍,有比赛,但缺乏真正的文化浸润。

“我们需要让篮球回归教育。”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篮球队教练张涛表示,“通过篮球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、抗挫折能力、决策能力,这些品质无论他们将来是否成为职业球员,都是宝贵的财富。”

一些试点项目已经开始探索这条道路,比如上海市推行的“小篮球”计划,强调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;广东省实验中学的“篮球素养课”,将篮球训练与思维开发相结合。

曙光初现:改变正在发生

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改变已经开始。

在中国篮协的最新规划中,“内核培养”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2023年新修订的《中国篮球青训大纲》明确提出:“注重球员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培养,反对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。”

一些开明的俱乐部也开始转变思路,浙江稠州银行男篮建立了国内首个“篮球智力评估体系”,从多个维度评估年轻球员的发展潜力,而不仅仅是比赛数据。

“我们引入了认知测试、决策能力评估、心理韧性测量等工具。”俱乐部青训总监陈登辉介绍道,“这些指标可能不会立即反映在比赛成绩上,但决定了球员最终能达到的高度。”

中国篮协与教育部联合推出的“篮球进校园”项目已经覆盖全国5000多所中小学,注重普及篮球文化而不仅仅是选拔苗子。

前路漫漫:需要耐心和坚持

重建中国篮球的内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日本篮球从低谷到崛起用了近20年时间;德国篮球从青黄不接到世界杯冠军走了15年。

“我们需要耐心,可能需要5年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。”李昕表示,“但方向是正确的,就必须坚持下去。”

中国篮球教父李昕痛心疾首,人才济济却失内核修炼,复兴之路在何方?

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一是改革青训竞赛体系,降低成绩考核权重,增加技术、战术、心理等多维度评估;二是建立教练员长期培养机制,特别是提高基层教练的综合素质;三是构建真正的篮球文化,让这项运动融入教育体系和日常生活。

“当我们不再为一场青年比赛的胜负而斤斤计较,当我们能够接受球员成长过程中的起伏,当我们真正把篮球当作教育而非仅仅是竞赛时,中国篮球的内核就真正建立了。”李昕最后说,“那时候,我们的人才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赛场上的优势。”

窗外,又一群少年奔跑在篮球场上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篮球最纯粹的热爱,或许,中国篮球的内核重建之路,就从这最本真的热爱开始。

评论